钢结构“绿色施工”技术获18位院士高度评价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10-09-21 13:22:35 [收藏]
1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日前在参观考察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后,出席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部,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和上海建工集团共同主办的虹桥站
    关键词:高度 评价 院士 技术
    18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日前在参观考察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后,出席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部,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和上海建工集团共同主办的虹桥站工程建设研讨会,对由上海建工集团承建的这座京沪高铁线上最大的站房工程所体现的技术创新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虹桥站“以人为本,以流为主,服务旅客”的设计理念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建筑造型以平直、方正、厚重为设计原则,铁路、地铁、磁悬浮与机场航站楼无缝连接,公交枢纽、长短途客运、出租客运布局紧凑,充分体现出现代交通建筑高效、简洁的时代特征。

        由上海建工集团与中铁二十四局联合总承包建造的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站房和线路工程,是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站房主体、无站台柱雨棚、南北辅助办公楼等工程组成。站房东西长448米,南北宽198米。地下三层,地上二层,建筑总面积约24.2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上海南站。虹桥站工程设高速场和城际普速综合场两个车场,共有30条线、16个站台。地下二、三层包括地铁2号线、10号线、5号线、17号线及青浦线站台和站厅层。

        先进工艺挑战两大施工难题

        据上海建工集团副总工程师高振峰博士介绍,在虹桥站工程施工中遇到两大挑战。一是基坑面积大,单个基坑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且基坑底板布局复杂多变、结构高低不一、相互连接错综,深浅坑嵌套,最大挖深近30米。经过对多种方案的技术、经济及工期对比分析,结合周边环境及基坑施工时的边界条件等,施工方最终采用“二级放坡+重力式挡墙+地连墙+内支撑”的多体系联合支护,在不到10个月内,成功开挖土方350万立方米,有效缩短了工期,控制了施工风险。经专家鉴定,该多梯次联合支护体系的施工技术己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另一个挑战是钢结构体量大,站房钢结构总量达8.7万吨,相当于北京鸟巢钢结构总量的2倍。而且地下部分3万多吨钢结构的安装要在4个月内完成,地上部分5万多吨钢结构的安装要在5个月内完成,其中钢结构单跨最长达63.5米、最重超过200吨。上海建工集团通过采用“大流水配合综合吊装”“大跨度桁架整体提升”“屋面钢结构与幕墙一体化施工”等先进工艺,成功突破了多项钢结构吊装与焊接工程中的难题。

        光伏发电进入商业化建设

        在建设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绿色节能型客站方面,虹桥站也应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和太阳光导照明等多项新技术。主站屋站厅办公用房、商业设施、列车员生活设施均采用由太阳能发电技术提供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太阳能电池组等。站房利用建筑物屋面设置太阳能板,结合铁路客站建设一次建成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共有太阳能电池板2.391万块,总装机容量6688千瓦,年均发电630万度,可供1.2万户居民使用,年减排二氧化碳6600多吨,年节约标煤2254吨。这标志着我国铁路客站的光伏发电首次开始了大型化、商业化的建设。

        作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人工室内生态光源,太阳光光纤导入照明系统是制造成本最低的新能源装置。虹桥站站房恢宏的建筑屋顶嵌着总面积达7.4万平方米的16个长50米、宽20米、与金属屋面顶落差达5米的巨大玻璃天窗,时刻吸收着自然阳光。工程人员通过在站台天棚里装置光导照明系统,既解决了大规模地下空间的照明和采光问题,同时也为地下空间设置植物绿化创造了条件,大大改善了地下空间的景观环境效果。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