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是对低碳经济的嘲讽

作者:杨红旭    
时间:2010-05-18 19:50:03 [收藏]
近些年,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同时存在两种奇观:一边是新建筑一片片拔地而起,一边是破房子一排排“壮烈牺牲”。房地产开发和旧城改造,是我国关于建筑的“一币两面”。
    关键词:经济
         近日,住建部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却只能持续25-30年。

            为了城市更新,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进行旧城、旧区、旧房、城中村改造,为了获得市区优质地块,开发商也更愿意为动拆迁叫声好、出把力。可很少有人关心,新盖的房子,多久后会破旧到必须推倒重建。

        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国建筑寿命平均只有不足30年。当然,住建部副部长所谓的“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应该还包括农村建筑。农村建筑寿命更短,主要与施工工艺有关,那么平均而言城镇建筑也不会超过50年。总之,对很多商品房业主来说,在产权有效期内,自家的房子很有可能遭遇“被旧改”的噩运。

        如果站在更宏大的角度,则短命建筑不仅损害平民利益,更是社会的一大“病灶”。

        在去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吵得很凶,气度最大、表现最出色的要算咱中国。温家宝总理勇敢地提出了中国2020年碳减排总体目标,即单位GDP碳强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40%~45%。

        之后,“低碳”一词如甲流一样传遍全球每个角落,当然也成为国内媒体的一大流行词汇,房地产圈内很多人士现在已是开口闭口皆低碳。然而,面对只有30年寿命的中国建筑现状,大谈低碳有点像扯淡。本来房地产开发业就是首屈一指的碳排放大户,建筑寿命这么短,无异于雪上加霜。

        古希腊的大理石建筑能屹立千年,伦敦、巴黎的老城建筑能存活上百年而风姿依旧,就算是当年按梁思成大师的理想,把老北京城保留下来,估计到现在也是满目疮痍——当然也会给建筑涂脂抹粉,不至于太难看,只是“身子骨”早就不行了。与西方建筑相比,中国建筑除了万里长城、皇家宫殿,整体质量先天不足。

        可到如今现代建筑技术已没什么门槛,中国房地产业已火爆到让世界诧异的背景下,国内还在生产着一堆堆的短命建筑,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吗?汶川地震让一批以学校、医院为代表的豆腐渣工程现了原形,近两年部分城市又接连曝出“楼倒倒”、“楼歪歪”。这反映出项目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诸多环节的不科学、不规范、不合理,当然还有各色各样的灰色交易。

        国家大搞节能减排,客观上要求房地产业必须放弃以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化生产和经营。当前,以“四节一保”(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生态环保型住宅)为核心住宅现代化,和以工业化生产为核心的住宅产业化,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着力推进的事。可是,如果连基本的建筑质量和建筑寿命都无法保障,是否有点“好高骛远”了呢,此事值得细思量。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