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的软肋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09-12-22 21:00:36 [收藏]

    ‘9?11’事件发生后,纽约有关部门总结出了摩天大楼救援的血的教训。现代高层建筑的救援技术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工程。

      元宵节之夜,北京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火灾事故。因有人违规燃放烟火,使中央电视台新址北配楼起火,造成严重损失。在救火过程中,多名消防队员受伤,一位中队指导员英勇牺牲。

      这座高159米的建筑邻近举世闻名的央视新大楼,所以事故发生后就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也成为各家网站新闻频道的头条新闻。

      摩天大楼着火,在世界各地都算得上是大事,大体上也都会得到同样的重视。因为对任何一座都市来说,摩天大楼似乎都有着标志性的含义,通常也会被称为“地标”。尤其是在“9?11”事件之后,世界各地的摩天大楼就更引人注目了。

      摩天大楼的“身份”,使得它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谈到摩天大楼的安全,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火灾。超高建筑最早在美国出现,就与一场火灾有关。

      1871年10月8日,芝加哥燃起了一场熊熊大火,不到两天,整个城市便化为灰烬。火灾过后,人们在重建时为了节约市中心的用地,选择了高层建筑。也是从那时起,钢结构开始逐步取代木材,超高建筑物的防火性能因此大为提高。

      在一般人看来,当高层建筑有了钢结构,就不大会发生火灾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钢结构要具有防火的性能,还需要更为可靠的保护层。

      一般的钢结构如果不加保护层的话,会在温度超过450摄氏度后出现变形,而当温度超过650摄氏度,断裂的危险就会加大。在此温度下,钢结构的耐火时间只有十几分钟。因此,现代高层建筑的防火性能主要取决于钢结构的保护层。

      “9?11”事件后发表的事故调查报告说,世贸中心两座百层塔楼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火焰燃烧的温度超过了700摄氏度,钢结构的保护层在大火闷烧后熔化,导致整个钢结构“崩溃”。事件发生后,美国建筑材料业已吸取了教训,对钢结构的保护层做了改进。

      我曾就此事问过一位国内的专家,他告诉我,钢结构的摩天大楼应当说是相当安全的,绝大多数这样的高层建筑都不会因火灾而坍塌,这主要就是得益于钢结构防护层技术的发展。此外,钢结构的摩天大楼也往往具有较好的抗震性,在地震袭来时最多只会出现部分坍塌。

      那么,是不是工作或生活在摩天大楼里,就是绝对安全了呢?当然也不是。摩天大楼也有安全的“软肋”,它需要应对像火灾、断水、断电或地震等各种各样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但最主要的,还是如何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疏散大楼里的人员。

      记得“9?11”事件发生时,纽约各区有近1万多救援人员被迅速调集到了事发地点,他们花了9个多小时,才把陷在“灾区”里的10万多人营救出来。而有的消防人员从一层爬上二十几层,竟花费了两个多小时。

      事件发生后,纽约有关部门总结的第一条血的教训就是,高层建筑一定要有防火的消防电梯;其次是大楼里的住户或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基本的撤退常识;其三是大楼里的机构一定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在紧急情况下组织撤退,并切断气源和电源。

      从纽约消防队的分工设计,我们还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救援的复杂性。整个消防队会根据事故的规模和涉及范围,迅速分成几个分队,一队负责疏散抢救,并按不同楼层搜索被围困在楼内的人员;另一队则负责灭火;还有一队要迅速及时地“斩断”着火大楼里的气源、电源等;还有一队要为大楼有可能出现的坍塌或部分坍塌做好应急准备……现代高层建筑的救援技术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工程。

      摩天大楼改变了城市的风景线,给城市增添了现代化的亮丽光彩,但摩天大楼的增多,也给城市居民的生存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其实,现代化的进程原本就是这样,在旧的问题解决的同时,新的问题也会出现。既然我们选择了摩天大楼作为工作、生活之地,我们也会找到应对它的“软肋”的方式。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