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汶川大地震中闪烁的中国希望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09-12-22 21:00:31 [收藏]

    汶川大地震之后,中国掀起了与自然灾害抗衡的新浪潮,人与社会、人与思想,都发生了巨变。我们看到了灾害带来的沉重,我们也看到了灾害带来的希望。

      在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图片与文字的报道中,最令我陷入深思的是什么?一是一个遇难学生的手紧紧握住笔的镜头,一是英国《每日电讯报》刊载的一段话。

      看一看图片吧,这是一只怎样的手啊?这是遇难学生的手,皮肤已经浮肿,肌肉开始腐烂,但是,这只手紧紧地握着,变成一只凝固的有力的拳头,拳头紧紧握着的,是一支笔。可以想象,当地震突然发生的时刻,这一个孩子、这一个学生,第一反应就是,笔不能丢了,我还要学习!于是,他与笔在一起,成了永恒!
     
      最初看到这一张图片的时候,我泪流满面,无尽的心酸。在这一次的大地震中,学校与学生无疑是重灾区,很多学生,就在课室与书本中,随风而逝,令人惋惜不已,长叹不已。但是,我发现,地震灾区属于大山,属于偏僻贫困地区,但是,那里的孩子,那里的学生,无不努力学习,无不沐浴在知识与文化的光芒之中。一代新的山区中国孩子的面貌,随着各种报道渐渐地揭开。他们是勤奋学习的一代,他们是热爱知识的一代,他们是怀抱理想的一代。

      外国媒体中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很多,也很感人。但是,英国《每日电讯报》刊载作者 Richard Spencer的文章中有一段话,却使得我过目不忘,这是何等深刻的一段话呀!

      Richard Spencer这样写道:即便最坚定的反华者都承认,中国近几十年取得了成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走上了一条市场经济的道路。对于一个仍有不少地方极度贫困的国家来说,中国的识字率令人刮目相看。在映秀镇一所倒塌的中学,我看到一本被丢弃的笔记本,上面是一个个写得工工整整的字,它会让大多数英国学生都自叹不如。而这还只是中国贫困山区的一个小镇。

      Richard Spencer显然是一位深入灾区的记者。他的细微观察,是最贴近中国的现实面貌的。从一本被丢弃的笔记本上一个个写得工工整整的字,他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原因所在,动力所在。这是了不起的。

      其实,我们看到很多很多,大地震中孩子们的故事,永远感动我们。三岁童向救出自己的军人敬礼,这是感恩的一代。小学生唱“两只老虎”,鼓舞自己与死亡抗争的意志,这是勇敢的一代。“我是班长”,因此他把生存机会让给了别人,这是承担的一代。“什么时候考试?”地震才发生不久,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是永不言弃的一代。

      法新社的记者在灾区采访时,感到惊奇,报道说:中国大地震震塌杨乾坤(音)所在学校后才一个多星期,这个10岁小男孩就已经回到学校学习数学、英语和音乐了。现在,他的教室是一顶来自意大利的救灾帐篷,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学习热情。他说:“我真的想学习。我最想学习的课程是科学,我希望成为一名科学家。”

      任何重大自然灾害,不可能毁掉一代人的信心与希望。

      我深信,中国的发展速度50年之内不会减缓,100年之内中国必然是数一数二的世界强国。中国的强大,不是武器有多么尖锐,资金有多么雄厚,人口有多么庞大。中国的强大,在文化、在人心、在精神。

      中国的孩子、中国的学生,是全世界最充满着洋溢热情的,是最热爱文化学习的,是最崇拜人类知识的,是对未来最抱持和平繁荣理想的一代人。这一代中国人,没有历史灾难的悲情,也没有变异政治的包袱,更没有种族冲突的沮丧。这是中国历史上,心态最为健康的一代人,他们以及他们的下一代,一定是世界和平的使者,中国的希望。

      新加坡《海峡时报》载文说,在中国,独生子女一向被他们的父母溺爱,在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中长大,这些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引发了诸多讨论以及一连串褒贬不一的评价。但这次他们对地震灾难的反应令人耳目一新。

      中国30多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动力究竟何在?一直视西方在探索的迷惑。在西方的威胁论者中,他们始终看不到中国人民的最深层次的内涵。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其实透发在中国人的精神上。崇尚知识,努力学习,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永不厌倦的人类历史实践。

      汶川大地震夺走了许多孩子的性命,但是,留下了他们的崇尚知识、努力学习的精神,中国永远有希望!(作者 丘峦)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