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利抗震救灾工作纪实:攻坚克难除水患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09-12-22 21:00:22 [收藏]

    人民网-《人民日报》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按照“安全、科学、快速”、“一湖一策”的处置方针,四川省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目前,全省已有75处堰塞湖排险,17处基本排险,1处险情降低,3处正在排险,8处正在研究排险措施。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处置无一人伤亡,成功地解决了灾区群众饮水困难。 

      汶川地震震区处于我国第一、第二台阶交汇带,地形落差梯度极大。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已进入汛期,陆续出现较强降雨过程,震损水库、水电站和堰塞湖发生溃决的风险很大,次生灾害隐患严重。

      地震发生后,省委书记刘奇葆立即要求,严密监测地震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次生灾害发生,绝不能让一个百姓伤亡!四川省“5?12”抗震救灾指挥部水利监控组迅速成立,并立即与前来支援的水利部抗震救灾指挥部前方领导小组合署组建四川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建立了“合署办公、集体会商、共同决策、地方落实”的工作机制。

      面对大量震损水利工程,来自全国水利系统的设计指导组、18个设计工作组,1200多名水利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自带设备战斗在一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交通中断、通信不畅、补给不足等重重困难,采取徒步查勘、空中查勘和空降实地踏勘等方式,开展拉网式排查,在最短时间内摸清了全省堰塞湖和震损水库、电站、堤防、供水等的实际情况,逐湖逐库逐段设计排危除险方案,为排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水利、地质、地震、气象、武警水电部队……全国顶尖技术力量集结,在世界上几乎没有同类人口稠密区堰塞湖成功处置先例的情况下,从悬停飞机上跳到坝顶的专家推算出三种溃坝结果,制定了科学的排险、避险方案。

      地震发生后,四川全省形成了104个堰塞湖。威胁最为严重、排险最为艰难、国内外最为关注的唐家山堰塞湖,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成功排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

      有关部门还紧急抢修供水设施1300多处,投入临时净水设备6500台套、移动式制水设备46台、运水车120辆、生命吸管1万支,并加强加密水质检测,于5月底全部解决了575万灾区农村群众临时应急供水问题。从6月初开始,供水保障工作向过渡期安置供水转变。

      震灾考验着水利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北川县水务局局长邓跃明强忍妻子及全局25名职工遇难的悲痛,组织幸存职工连续奋战30多天,解决了全县23个安置点近6万群众临时供水问题。绵竹市水利局局长骆儒华在震后第一时间即率干部直赴险情最重的震损水库排危抢险,避免了次生灾害发生。阿坝州水文局局长罗华强在震后被困期间,组织职工及家属边自救、边工作,用防汛电台发出汶川与外界联系的“生命”电波。全省组织的25批次堰塞湖踏勘突击队、敢死队以“爬也要爬到目的地”的决心,冒死赶往现场,摸清了全省堰塞湖的基本情况。

      全省水文职工以“死也要死在岗位上”的豪情,监测水情、抢测过流,为抢险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灾后重建规划组封闭作业,连续奋战两个多月,按时完成了水利灾后重建规划报告。

      四川还组织3000多人参加除险设计,1万多人参与抢险。目前,所有震损水库、水电站全部按计划完成应急除险任务,震损堤防应急排险也近尾声。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