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作者:建筑钢结构网    
时间:2009-12-22 21:00:22 [收藏]

    5.12汶川8.0级大地震带走了数万人的生命,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惨重,高达几百亿,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作为一个土木工程工作者,我感到悲痛的同时不断的思索,地震自身并不能杀死很多人,我们真正最大的敌人是那些不合格的建筑(不合理的设计、不负责任的施工),这些建筑在大震来临没有任何延性征兆的脆性倒塌,整个结构瞬间化为一片废墟,根本不给内部的人任何逃生的机会!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世界范围内众多国家的地震史册,感到震惊的一个事实出现了!很多发达国家也发生过众多大地震,人员死亡并不多,与我国历次震后死亡人数相比,甚至可以用“很稀少”来形容,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仅仅因为我们人口众多么,显然不是!
    美国来20世纪以来,在人口分布密集的大城市供给发生3次较大地震:
    历次地震 人员伤亡
    1906年7.9级地震猛烈袭击了旧金山及周围地区 造成700余人死亡
    1989年,旧金山再次发生6.9级大地震, 死亡逾270人,
    洛杉矶发生6.6级地震 造成58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我深知每一个相信科学的人都知道,并不是老美的科学家可以提前预报地震,能提前让百姓躲起来,关键一点是他们知道如何将人民的房屋建造得更为牢固,使它遇到再大的地震来临也不至于无征兆性倒塌,让如此多的老百姓丧命!且不说那些用竹竿当钢筋来用的豆腐渣工程,仅从结构震动控制的技术上考虑,我们不得不承认与美国和日本这些国家在如何建造防震工程上有很大差距。
    也许有人认为发达国家经济条件优越,使用更多、更坚固的材料和更先进的振控技术建造建筑桥梁,以保证其安全储备的办法是不符合我国国情的,是“铺张浪费”的,导致这种错误认识得存在,我想主要是因为这些人不去了解外国的设计理念,不愿意接受新的设计思路。北京某工程结构设计由国内某国内知名设计单位改换成美国某设计单位之后,用钢量减少了至少10%,这又能说明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并不是老外喜欢花更多的钱去换得更好的安全,而是他们更愿意采用更合理的优化设计,真正达到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节约成本的目的。其中最值得重点说明的是,他们不局限于完全依靠堆钢筋混凝土的传统设计理念,敢于启用智能办法,将众多先进产品(原于各个领域)应用于结构工程,不断地实验、论证改进,最终实用到工程中并接受地震的实际检验。
    如2003年1月21日晚发生在墨西哥中西部地区的里氏7.6级强烈地震,首都墨西哥城受损情况严重,大量房屋、建筑物倒塌和严重破坏。城内一幢高度超过高层(共计57层)限制的超高大厦----Torre市长大楼屹然而立、毫发未损。震后专家分析,这得益于结构内部安置的震动吸收阻尼器(shock-absorbing dampers)。而采用这一技术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提高多少建造成本,其费用正好等同于节约的大量水泥费用,大大提高了结构的抗震能力。
    而在我国建筑界这些产品似乎永远只能作为博士生的研究项目,一直停滞在实验室里,偶尔应用在实际工程上,也只是在传统设计方法之后去“画蛇添足”,很少去分享这些结构保护系统(隔震、消能减震、调谐质量阻尼器等等)的科技手段。在美、日等发达国家,结构采用结构保护系统已经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如居民楼、商店甚至是加油站都采用了这些技术,国家也建立了非常成熟的应用规范,这些技术已经成为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例子我们在北京也有所尝试(项目名称略),该项目属于超高层项目(191.5m),抗震设计遵循结构抗震设计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原则,用常规的设计办法和相关构造措施使结构满足多遇地震的要求,对于罕遇地震取用粘滞阻尼器来解决问题。采用这一抗震方案将原结构的构件材料费减少了500万元左右,并且结构的抗震性能得到了整体的提升。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表示,灾后重建的时间暂定为8年。方案将征求国内外各方面的意见,让全社会特别是灾区的群众提出他们的意见和需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汶川地震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特别每一个土木工程工作者都想为灾区的重建贡献一份力量,在国家经济允许的范围内,帮助四川人民把重建的房屋、校舍建设的更加牢固、耐震,就算老天再次将地震降临,也不会有这么多无辜的生命离去。
    我在此真切的希望有关部门能将震后重建方案中对房屋抗震质量要求以“集思广益”形式出台,辟如规定某一具体建设项目,公开募集结构设计方案,严格按照我国相关设计规范为设计准则,评分办法综合考虑房屋经济性能和抗震性能,集合全国结构工程师的智慧、经验,允许和鼓励更多先进震控手段、设计思路、构造做法呈现给决策者。设想,如果更好的设计理念大规模推广,不仅可以大幅灾区人民未来的安全保障、为国家节省大量重建费用,还可以是我国的抗震设计水平大幅提升。
  • 点击下载

  • "欢迎大家转摘!转载须注明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www.CCMSA.com.cn)谢谢合作!"

相关文章: